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全站搜索
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王萌:工笔画 · 与时代同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5年01月19日 08:22 北京寻幽探微——当代语境中的工笔画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著名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王萌:工笔画·与时代同行今天谈一下“工笔:不断变化的语境”,其实通俗讲就是“与时代同行”。我在国内做策展和批评是从2010年前后展开的,而我策划的第一个个展就直接与工笔有关,是在北京画院美...
【艺术理论】王萌:一次“畅神”之旅——评任建国“再寻桃花源”系列巡展前两回‍‍北京工笔重彩画会2024-10-21 07:55:07任建国1957 年 2 月生于北京,著名画家和收藏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1977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校,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创作《巴蜀纪行》获中央美院叶浅予奖二...
策展人访谈:王萌,在变与不变中保持“活性”
“今日做策展,应在变和不变的过程中,理清事物发展的规律,时刻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活态思维,”王萌老师如是说道。介于疫情,我们无奈只有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进行采访,虽然隔着屏幕,但仍感受到王萌老师对于艺术管理和策展事业的热爱。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淡雅”往此处去——论郭辉水墨的轻盈、古意与诗性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03-01 19:32 北京水墨是中国艺术的独特存在,在21世纪,它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视角关注的领域。水墨语境中的传统、现代与当代,构成了一个创作与评价的学术体系。郭辉的水墨创作,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从画史上的水墨艺术中有机汲取美学和绘画的元气,又在水墨现代性的20世纪历程中接受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 | 兔:理解“Q美学”的一个契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2024-01-15 10:54 发表于北京兔:理解“Q美学”的一个契机文/王萌Q是英文单词cute的俗称,形容一种可爱的、伶俐的、漂亮的和逗人喜爱的状态。而在美学上,cute也是一种当下充满生活感觉的意味。许峰笔下的兔子,是一种经历过挣扎之后的“温情化”,他将艺术的视角延伸到微笑和阳光的图像世界里。01布面油画作...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再寻桃花源——论任建国水墨探索的“新写意风格”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2023-12-11 18:45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艺术理论5个#王萌专栏5个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协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一层3,7厅展览时间:2023.12.08——12.19再寻桃花源——论任建国水墨...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和自己相处的时刻 - 张子轩绘画中的“视角”与“线索”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2023-11-25 10:26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艺术理论4个#王萌专栏4个《头发 Hair》40cmx30cmx5布面油画2022年和自己相处的时刻——张子轩绘画中的“视角”与“线索”文 / 王萌当我2020年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看到KAWS的个展主题“孤独时代的陪伴”(Com...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典藏活化”:让藏品说话 解读中国美术馆任伯年典藏活化项目中的七张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2023-10-14 19:35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艺术理论3个#王萌专栏3个全文刊登于2022-11-08中国美术报学习强国号《任伯年 赵德昌夫妇像》148.5cmx80cm中国画1886年中国美术馆藏典藏是美术馆的根基,藏品经由美术馆策展的行为在展厅中转换为会说话的展品,...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景观的溶解——伍诗妮绘画中的“废墟美学”与“材料语法”原创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2023-10-10 19:31:14发表于北京手机阅读收录于合集#艺术理论2个#王萌专栏2个伍诗妮 《塔》系列107cmx70cm×7纸上综合材料2009年王萌:景观的溶解——伍诗妮绘画中的“废墟美学”与“材料语法”纵向延伸的线条,坚硬、三角形、向上升腾,在整体的高耸建筑意...
[艺术理论专栏]王萌:新语境的诱惑——以管勇为例解析“观念”和“语境”如何重启绘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2023-09-26 08:51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艺术理论1个#王萌专栏1个2017年'介质空间'管勇民生美术馆个展现场新语境的诱惑——以管勇为例解析“观念”和“语境”如何重启绘画文/王萌2017年北京民生美术馆举办的“管勇:介质空间”展引发了艺术界对“观念绘画”、“新绘画”、“后...
【画坛名家】牛克诚  马小虎 艺术理论研究 2021-06-03 17:20简介牛克诚,1961年生于辽宁抚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年至19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画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
马小虎:宁静淡雅 无我之境——牛文娟工笔山水画语言评析艺盘新视界 2020-08-05 16:31牛文娟  1985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蒋彩苹、苏百钧、林若熹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岩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教师书画院特聘画家,李可染青年画院特聘画家,青岛工笔画学会理事,《美与时代》杂志副主编。多幅作品被美术馆与艺术机构收藏。宁...
马小虎:主题性美术创作之当代价值论文 / 马小虎蒋兆和 毛主席与戏曲名家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毋庸置疑,文艺的繁荣日渐成为国家强健的生命表征。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科技各项事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
王萌专栏:真实的奇异空间 真实的奇异空间——分析秦艾自我经验的“语境化”及其绘画意志文 / 王萌“跨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前沿形态的艺术创作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滚滚洪潮如巨浪般冲垮了那个“农耕文明”封闭的“天下观”,这种社会结构秩序的变革逐渐演化为一百年来中国社会从“被动冲击”向“主动现代化”的剧烈演进,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二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进入了从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向当代...
王萌:再寻桃花源——论任建国水墨探索的“新写意风格”2023-01-14 13:55摘要: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论述任建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探索,从早期工笔重彩的人物和风俗画到21世纪具有“新写意风格”的人物和山水画,兼具从“山水骨架”中提炼出的具有表现性意味的“半抽象”笔墨实验,诠释了任建国在中国画格体中对“古意今趣”的新写意探索,以及画家在笔墨语言和人文母题两方面对“传统”...
王萌:解析丛云峰绘画的数据主义与代码意识‍ 跨学科是丛云峰绘画的个人兴趣,作为一名“90后”年轻艺术家,他的绘画和创作方式具备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计算机、网络空间、全球化、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人机互动、数据教、区块链、代码语境,……,这一切构成了21世纪的“数据景观”,当代码飞溅在网络上,数据的计算与决策引导着一种新态度,这个时代新的现实原则生成了一种数据式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中,...
马小虎:迎接新的春天 开启新的征程——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原创 马小虎 北京文艺评论 2023-02-14 17:33 百花齐放迎新春,百家争鸣为复兴。癸卯新春期间,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陆续在CCTV-6、河南卫视、河北卫视、山东卫视、吉林卫视、广东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学习强...
马小虎|2022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评析马小虎 当代美术 2023-02-07 17:00凝聚青年美术精品 描绘时代丹青画卷——2022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评析文/马小虎青春不改,丹青筑梦。2022年12月31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支持的“青春绘百年 筑梦新时代”2022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正式对外开放,展览以线上展厅的方式展出了全国在京青年美术...
对中国画教学的思考与随感文/刘彦 在中国画教学中,常有一些思考与所感……当今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是东、西双向,传统、现代互融的体系,既有西画视觉基础造型规律与审美观念的训练,又有中国传统绘画技术方式的培养;但是,普遍以西画(油画)造型为主的教学体系贯穿于中国画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中,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专业倾向性的模糊:国画与油画基础教学课程内容相近,科目和训练内容、方式区...
“线”的含义与性格——现代中国画的视觉造型方式的转化文:刘彦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风骨与造型根基,它承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与个性,仿佛一根根颤动的精神触角,饱含了艺术家的思维信息。在今天,“线性描绘”作为现代中国画的首要造型手段,其演变与转化规律应被再认识。一方面,在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思维与训练体系是双向、融合型的;既有西方视觉造型规律与审美观念的训练,又有中国传统绘画技术方式的培养,使得...
对研究生工作室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   刘彦 学院的艺术教学传统优势就在于重视经验的积累、重视艺术经验前后相继的传承关系。其自身也正在逐渐褪去保守的外衣,与当代艺术的社会生态群落相容相生,探寻艺术思想的传承关系、强调技术技法的发展演变。使其在整个艺术生态的大环境中具备实用价值。 尽管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经历了许多方向性和教学的转变,但绘画工作室依然是由一小队杰出的艺术家组成的营地,“工作室...
图式语言的对话           ——对于艺术观念与语言的思考文/刘彦 每一个艺术家都会认为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是重要的。在创作与实践中,图式语言的无限可能性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重要的是选择艺术家自己真实的需要,而对这种需要的选择来自于艺术心态,艺术家的艺术心态决定了观念、艺术主题及艺术语言样貌。当积淀了一些艺术实践与经历后,细细体味,似感悟了其中的一些成因。作为时代因素影响下的一员...
刘彦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1990年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工笔方向获硕士学位。2009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人文艺术系公派访问学者。作品曾多次参加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和中国艺术博览会。曾在中国美术馆、...
真实的奇异空间——分析秦艾自我经验的“语境化”及其绘画意志文 / 王萌“跨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前沿形态的艺术创作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滚滚洪潮如巨浪般冲垮了那个“农耕文明”封闭的“天下观”,这种社会结构秩序的变革逐渐演化为一百年来中国社会从“被动冲击”向“主动现代化”的剧烈演进,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二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进入了从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向当代生活“现代性”、“后现代化...
关于中国重彩画教学中国重彩画自古称“丹青”,可见中国画当时是色彩绘画,而且是经周、春秋战国、秦汉、唐都是灿烂辉煌,其时间跨度为一千多年。唐时已有水墨画,至宋元成为画坛主流,重彩画走入低谷,至20世纪中叶,重彩画式萎了一千年。20世纪70年代...
2018工笔画创作人才研修班教学纪实摘录 || 何家英先生谈工笔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主办的“2018工笔画创作人才研修班”自2018年7月开学以来,由何家英先生领衔的师资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作风,精心授课,从工笔画的历史、传统、创作境界、技法语言、才情格调和当代理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角度向学员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顺利的完成了上半学期的教学任务,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无...
向传统致敬                      ——胡勃谈临摹学画画中西入手不同。西画初学素描、色彩、速写,从写生入手,面对真实静物、实景,一开始就发挥个人想象力。中国画自古以学传统为主,从临摹古人典范入手,甚至过去有的画家终其一生并不面对实物画画。中国画讲师古、尊古、敬古,后人对先人始终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南齐谢赫“六法”中的最后一法“传移模写”,讲学习、借鉴、继承,是中国画的发展...
多元互动  异彩纷呈北京画院新时期以来的美术创作文/王志纯(一)引人瞩目的画家群体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进入了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艺术的生态环境随之得到改善。艺术家们告别了“高大全”、“红光亮”的单一模式,创作思维也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新时期。在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逐步出现了中西艺术相互融汇、...
岩彩画:需要强化艺术个性——在2011中国岩彩画论坛发言摘要文/王志纯     1998年,文化部科技司、教育司联合举办了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当时的导师有蒋采苹、胡明哲、王雄飞等人。此后的十多年间,王雄飞在文化部科技司的支持下,连续...
“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当下意义文/王志纯首先祝贺“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成功举办!中国国家画院能够在短时间内运作和实施这样大型的展览,从展览创意到筹展细节、总体效果、社会反响,都是非常成功的。这次展览的意义,首先在于突破了以往全国性美展的办展思路,开创了一种新的展览模式,搭建了一个新的纯学术的高端平台。与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不同,树立起一个全国性优...
工笔重彩画的拓展文化部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师生作品展观后文/王志纯新时期以来,工笔重彩画的复兴,深刻地改变了数百年来中国画坛“独尊水墨”的局面。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画家加入到工笔重彩画创作的行列,逐渐形成一支可以与水墨画创作力量相对垒的庞大阵容。就工笔重彩画自身的情况来看,也初步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有的画家致力于工笔重彩、工笔淡彩、没骨、线描等传统品种的现代重...
东方绘画的传统与理想——“近代日本画名家作品展”序   2012年新春伊始,由中国友联画院与日中文化经济交流机构联合主办的“近代日本画名家作品展”,是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展览荟萃了日本江户、明治、大正至昭和初期的土佐派、狩野派、南画文人画派、长崎派、圆山四条派等重要画派著名画家的作品,这些画家或为近代日本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或是有杰出成就的巨匠,更有在近代日本画...
何家英:“我的思想和审美取向不是模仿者能重复的”来源:中国工笔画学会官网秋冥203cm×151cm1991年 女人的纯洁是男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 记者:在您的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形象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是出于何种考虑?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您怎样的美学思考?何家英: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因为她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诗意的美的形态。在生活中,女性之美远远超越了男性之美。女性具备高尚的品...
王萌:“水墨运行新秩序”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问题语境?文/王萌 中国水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有历史发展的沿革性,以及历史形态的规定性与演进性。一方面从其媒介上看,从它的历史身世转型到今天的积累所形成的可以被归纳为“传统”的这一部分,应该说是带有光辉性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媒介的规定性。但是这一点还不能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当下的水墨现象,因为我们知道在艺术的自身规律更为本质的层面,即一个很具体的时...
求理与入时——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概观 文/韩朝 中国工笔人物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战国时期的人物帛画到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到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从张萱的《捣练图》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从李公麟的《牧马图》到元代永乐宫壁画,从陈洪绶的高古人物到曾鲸的人物肖像,其形式语言堪称完美,题材内容亦见丰富。在历史的时空迁移中,形式与题材交互推进,并因其传承严密、法度谨严...
水墨面对的三种批评语境——在“谜踪记”展览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王萌 “谜踪记”这个主题把三位艺术家已经完成的阶段性实验形成了气氛美学上的策展阐释。在这样的展览氛围当中,进入到了三位艺术家的个体语境,包括他们所属于的这类艺术现象以及这个现象目前正在进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情境。策展和创作的结合反映了今天的一种状态。策展人孙欣在策展论文当中提出了有益的概念,她借鉴了阿甘本的当代人的概念,她并没有直接用当...
《切入》——李关关展评文/王萌 《无题No.15》80cmx60cm2017李关关的本次个展设置在一个安静的观看环境中,让视觉“凝视”在均匀亮度的作品上,体验画面的净远气质与图像质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经常是李关关的作品使用的名称,题目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艺术家对视觉切入角度的潜在观念,某种程度上也是进入艺术家创作内在逻辑的思维路径。李关关在绢本的水墨媒介上创造了一种“柔和的图像”,与其它媒...
《悬浮》——王濛莎展评文/王萌碧绿色和桃红色成为本次王濛莎个展的主色调,明快而鲜活的动感让仙桃与碧绿营造出一个观看的语境,用甜美的纯度颠覆常规思维的固有属性,也让作品在复感的环境中重获语言的语境。太湖边长大的王濛莎天然具备一种野气与甜美的平衡,而她的家学滋养与澳洲及英伦的游学又让她在叛逆与儒雅之间获得一种个性上的契合,这些在常规思维中被认定为矛盾性因素的特质在王濛莎的世界中实现了一种独特的“...